公司治理的本质是解决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而解决代理问题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如果监督是完全有效的,那么监督就可以解决代理问题。事实上,监督不可能完全有效,一方面是监督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因此监督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
1、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和相互制衡,公司治理制度和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相似,其基本原则就是“权利界定、程序主义和相互制衡”;
2、公司治理是公司运营的基础和责任框架,包括基于董事会制度的内部治理机制、基于资本市场的外部治理机制和基于股权激励的约束机制;
公司管理主要涉及具体运营的过程,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与决策系统、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以及企业文化价值观系统。
三个对等原则: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对等原则、风险收益对等原则、激励和约束对等统一原则。
股权激励到期以后,期权自动转换成股权,也就是达到了公司给出的目标,前面给出的只是期权,目标达到以后就可以转成股权了。转换成股权激励股份按理就可以上市交易了,卖出股权或者股份就可以兑现了。但是由于每个公司激励股权交易约束机制不一样,有时候还得有一定的锁定期。
股权激励到期,
如激励的是期权,当满足股权激励方案中行权条件后,就可以按方案中的行权价购买股票成为公司股东。
如激励的受限制性股票,激励到期,当满足股权激励方案解封条件,就可转为自由流通股。
股份支付是一种特殊的薪酬,准则股份支付和职工薪酬放在不同的准则进行规范是考虑股份支付的特殊性,而将企业长期受益的股权激励产生的费用在比较短的等待期内分摊不符合配比原则,也不符合经常性损益的特征。
因此,按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把股权激励费用作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来处理。
股权激励是一种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这点,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一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公司治理与股权激励的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